
為什麼會有這麼一篇文章的出現?
主要是因為目前Acer 新一代的PC VM6640有採用了這個新的介面。
所以就上網找了一下,並順便跟大家分享~
M.2 屬於 mSATA 改進,mSATA 則是miniPCI-E 改進。
MiniPCI-E這些本來是給wifi 擴充卡使用的介面,主要用於筆電。
後來某些高階主機板有導入 miniPCI-E 作為wifi 使用。
mSATA則是Intel 當初推出來使用於SSD的一種介面,主要還是For筆電。
但後來發現體積設計上問題,造成mSATA在筆電布局有麻煩。
加上mSATA還是跑SATA頻寬,性價比不如 SATA 3 SSD,是一種『高售價低面積的儲存介面』
(mSATA SSD比SATA3 SSD貴,但相同容量的面積有差)。
mSATA和M.2部分,都是由Intel主導推動,並且制定出相對應規範。
Intel亦挾自行設計主機板晶片組的優勢,在不同時間點,逐一導入到筆電平台上應用。
相較於典型2.5吋固態硬碟,即便再薄也有7mm高度;長與寬則是固定為100、70mm。
改採用這些新式介面,利基點無非是既小又輕薄,能協助筆電朝向更輕薄化設計。
NGFF(M.2) 則是彈性通道設計,可以跑PCI-Ex2、x4、SATA。
M.2 有分三種通道/控制器SATA、PCI-E x2 / x4。
很多人搞不懂M.2複雜就在這,純SATA通道不能支援跑PCI-E x2 / x4的M.2 SSD!
純PCI-E x2 / x4通道的M.2不支援純SATA的M.2 SSD。
而B key、M key沒有很明確的界線,造成B、M、B+M插座分Socket 3(PCI-E x4)、
Socket 2(SATA/PCI-e x2)、Socket 1(wifi卡)。
還有雙層厚度限制,某些雙層M.2插座其中一層只能安裝單面2.15mm的M.2。
常見主機板 M.2 區分:
3種插槽:Socket 3 (PCI-E x4)、Socket 2 (SATA/PCI-e x2)、Socket 1(wifi 卡),
3種插槽防呆:B key(Socket 2)、M key ( Socket 3 )、A key(Socket 1)
2種厚度(單/雙面):單面2.15mm、雙面3.5mm
3種長度:2280、2260、2242(Acer VM6640就是屬於這長度)
主機板3+2種控制器模式:純SATA、純PCIe x2、純PCIe x4、PCIe x2+SATA、PCIe x4+SATA
3種通道類型:SATA通道、PCIe 通道(PCIe x2、PCIe x4)
主機板決定能裝什麼類型M.2裝置。
其中Socket 1 / A key屬於WIFI卡專屬,極少數主機板採用(Acer VM6640就採用了)。
M.2 SSD / 擴充卡 / 儲存介面轉接卡區分:
3種防呆:B key、M key、B+M key
2種厚度(單/雙面):單面2.15mm、雙面3.5mm
3種長度:2280、2260、2242
3種控制器介面:純SATA、純PCIe x2、純PCIe x4
各傳輸介面重點規格比較
介面規範 |
SATA |
mSATA |
PCIe |
M.2 |
SATA Express |
通訊協定 |
SATA |
SATA |
PCIe |
PCIe、SATA |
PCIe、SATA |
SATA傳輸速率 |
6、3、1.5Gbps |
6、3、1.5Gbps |
– |
SATA 6、3、1.5Gbps |
SATA 6、3、1.5Gbps |
PCIe傳輸速率 |
– |
– |
5GT/s |
5GT/s |
5GT/s |
SATA傳輸頻寬 |
600、300、150MB/s |
600、300、150MB/s |
– |
SATA 600、300、150MB/s |
SATA 600、300、150MB/s |
PCIe傳輸頻寬* |
– |
– |
500MB/s |
2、1GB/s |
2、1GB/s |
頻寬提升彈性** |
X |
X |
○ |
○ |
○ |
mSATA與M.2固態硬碟尺寸規格比較表
介面規範 |
mSATA |
M.2 |
版本區隔 |
Full Size、Half Size |
Type 22110、2280、2260 |
標準長度 |
Full Size 50.8mm Half Size 26.8mm |
Type 22110 110mm Type 2280 80mm Type 2260 60mm |
標準寬度 |
29.85mm |
22mm |
標準厚度 |
4.85mm |
單面2.15mm、雙面3.58mm |
最後;若還想要更深入的了解M.2的話,可以參考底下的連結喔~
資料來源:
Leave a Reply